
“内卷”“躺平”“35 岁危机” 成为高频热词,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人的群体性焦虑 —— 在社会竞争加剧、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,很多人被 “无法跟上节奏”“害怕被淘汰” 的焦虑感包裹,甚至影响睡眠、工作与情绪状态。群体性焦虑并非个体问题,而是社会发展与个体期待碰撞的产物,掌握三个调适方向,能在焦虑浪潮中保持内心稳定。
首先要 “认清焦虑本质:区分‘可控与不可控’,聚焦当下行动”。群体性焦虑的根源之一是 “对未来的过度担忧”(如 “担心未来失业”“焦虑孩子输在起跑线”),而这些担忧中,很多是无法立即控制的。调适的第一步是 “剥离不可控焦虑”:一是 “列出焦虑清单”,将脑海中的担忧逐一写下,区分 “可控事项”(如 “提升职业技能以应对失业风险”)与 “不可控事项”(如 “社会整体竞争环境”);二是 “将精力聚焦可控事项”,针对可控事项制定具体行动计划(如 “每周花 3 小时学习新技能”),用行动替代对未来的空想。某职场人曾因 “35 岁危机” 焦虑失眠,通过聚焦 “提升专业能力”,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,3 个月后焦虑感明显减轻,对未来的信心也逐步恢复。
其次要 “调整比较基准:从‘横向攀比’转向‘纵向成长’”。当代社会的 “比较文化” 是群体性焦虑的重要推手 —— 人们习惯性与他人比较(如 “同龄人年薪更高”“朋友买房买车”),这种横向攀比会放大自身的 “不足感”。缓解焦虑需要 “重构比较逻辑”:一是 “建立纵向比较视角”,关注 “自己的成长轨迹”,如 “相比去年,今年的收入提升了 20%”“从不会做 PPT 到能独立完成项目汇报”,每一点进步都是自我价值的证明;二是 “设定个性化目标”,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目标(如 “3 年内掌握一门新技能”),而非盲目对标他人的生活节奏。某年轻人曾因 “同学都结婚生子” 而焦虑,后来将注意力转向 “提升个人兴趣”,坚持绘画创作,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从青涩到成熟,焦虑感逐渐被成就感取代。
最后要 “构建心理缓冲:用‘小确幸’与‘社会支持’抵御焦虑”。面对群体性焦虑的冲击,需要为自己构建心理缓冲带:一是 “捕捉生活中的‘小确幸’”,每天记录 3 件 “让自己开心的小事”(如 “早上喝到了喜欢的咖啡”“下班路上看到了美丽的晚霞”),这些微小的美好能积累积极情绪,中和焦虑感;二是 “主动寻求社会支持”,当焦虑难以自我消化时,向家人、朋友倾诉,或加入兴趣社群,与有共同爱好的人交流,在情感联结中获得慰藉。某宝妈曾因 “育儿压力” 陷入焦虑,通过加入育儿社群,与其他宝妈分享经验、互相鼓励,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,也学到了更多科学育儿方法。
群体性焦虑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,无法完全消除,但通过 “聚焦可控行动、调整比较视角、构建心理缓冲”,能降低焦虑对生活的影响,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。









